扩大消费是做强国内大循环、持续改善民生的重要举措。尤其是既有助于推动消费升级,又能提升居民获得感、幸福感的服务消费,更是政策重点部署的领域。今年以来相关支持政策频频发布,近日召开的国务院第九次全体会议再次强调,持续激发消费潜力,加快培育壮大服务消费、新型消费等新增长点。
随着促进服务消费相关政策逐步落地,市场供给不断优化,居民消费需求持续释放,带动服务消费市场较快增长。国家统计局近日发布的数据显示,1—7月份,服务零售额同比增长5.2%。其中,文体休闲服务类、通讯信息服务类、旅游咨询租赁服务类、交通出行服务类零售额增长较快。
受访业内人士表示,接下来要聚焦重点领域、重点群体,把已出台的促进服务消费和新型消费的政策落实到位。同时,加快生活服务数字化改造,推进首发经济、“人工智能+消费”、“IP+消费”等新业态新模式发展。
联动更多领域协同发展
服务消费需求持续释放体现在诸多领域,特别是随着暑期旅游出行增多,“为一场赛事赴一座城”成为越来越多人的生活方式;不少文博场馆也延长了开放时间,“博物馆奇妙夜”为更多消费者带来全新的文化体验。
“加快培育发展服务消费、新型消费,培育消费新增长点,有利于进一步挖掘消费潜力,带动生产和投资,打通供需衔接的堵点、断点,更好顺应居民消费需求变化并满足人民群众更高层次、更趋多样的美好生活需要。”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科研信息部副部长刘向东在接受国际商报记者采访时说道。
商务部研究院高宝华研究员在接受国际商报记者采访时亦表示,餐饮住宿、健康、养老、托育、家政、文化娱乐、旅游、体育等服务消费与居民生活密切相关,数字、绿色、健康等新型消费与新一代信息技术联系紧密。“它们在增加优质消费供给、推动消费转型升级、丰富消费场景、优化消费体验、促进消费与投资联动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今年以来,各地各部门多项举措持续赋能,推动加快培育壮大服务消费、新型消费等新增长点:6月3日,商务部启动2025年“服务消费季”活动,着力推动商旅文体健融合发展,培育“旅游+”“美食+”“体育+”等融合消费场景;6月份,中国人民银行、商务部等六部门联合印发《关于金融支持提振和扩大消费的指导意见》,提出加大对服务消费重点领域信贷支持力度,结合服务消费具体场景和特点,提供个性化、差异化金融产品和服务;8月份,财政部、民政部、商务部等九部门联合印发《服务业经营主体贷款贴息政策实施方案》,聚焦餐饮住宿、健康、养老、托育、家政、文化娱乐、旅游、体育八类服务行业,用“真金白银”支持和引导经营主体创新服务消费业态、模式和场景,提升优质服务供给能力。
近期,多地亦围绕新型消费部署相关工作,如《上海市加快推动“AI+制造”发展的实施方案》提出,推动AI计算机、AI眼镜和AI手机等新型智能消费终端迭代升级;《北京市深化改革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提出,支持直播电商、即时零售等新业态新模式创新发展;《重庆市提振消费若干措施》提出,加快发展新型消费……
多措并举推动潜力释放
业界认为,服务消费、新型消费等新增长点蕴藏着巨大的消费潜力,但也面临着优质服务供给不足、消费环境不优、服务业开放水平不高等问题,须加快补齐上述领域的短板,方能更好释放新的消费潜力。
高宝华建议从以下三方面着手:一是解除消费者的“后顾之忧”,持续推进城乡居民收入增加,切实落实带薪休假制度,逐步完善育儿、教育、医疗、养老等社会保障。二是注重技术赋能,加快生活服务数字化改造,推进首发经济、“人工智能+消费”、“IP+消费”等新业态新模式发展。三是强化系统集成,从产业链供应链完善角度整体部署,打通难点、堵点和痛点,激发消费动能。
刘向东也表示,加快培育壮大服务消费、新型消费等新增长点需要把已出台的政策落实到位。同时,聚焦重点领域、重点群体,进一步研究制定财政、税收、金融等提振消费的支持政策,提出针对性强、务实管用的扩大服务消费、激发新型消费的具体措施。此外,要顺应居民消费结构升级趋势,着力扩大养老育幼、医疗健康、文娱旅游等服务消费高品质供给,推动信息消费、数字消费、绿色消费等新型消费新业态新模式融合发展,从放宽准入、减少限制、优化监管等方面入手,扩大电信、医疗、教育等服务业领域开放,扩大健康、养老、托幼、家政等多元化服务供给。
“最后,还要营造良好的消费氛围。比如,通过创新消费场景,丰富平台载体,规范市场秩序,健全服务消费领域标准体系,研制数字消费、绿色消费、健康消费等新型消费标准,健全统计监测制度。”刘向东表示,如此才能让广大消费者更加放心、安心、舒心消费。